少共国际师,全称“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是由一群勇敢的年轻战士组成的特殊部队,几乎全员为青少年,整体兵力接近一万人,平均年龄仅18岁出头,最年轻的甚至只有14岁。该部队于1933年8月5日在江西省博生县(今宁都县)正式成立,成立当天,周恩来亲自为该部队授旗,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鼓舞与支持。少共国际师最初由三个团组成,分别是43团、44团和45团锦富优,直接归红一方面军总部指挥。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支英雄部队的历任领导者,他们的贡献,以及他们最终的命运。
陈光(1905年2月24日—1954年6月7日),原名陈世椿,湖南宜章县人。陈光早年便加入了共产党,1927年参与湘南起义,之后跟随朱德、陈毅的部队抵达井冈山。他曾担任第10师30团团长,后来成为第10师的参谋长。1933年,年仅28岁的陈光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的师长,仅三个月后便被调至红一军团红2师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成为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新中国成立后,陈光先后担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和广州警备区司令员等职务。
展开剩余80%吴高群(1910年—1933年12月22日),江西上犹县人。吴高群从小就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北伐军和南昌起义、湘南起义,最终随朱德和陈毅部队走上井冈山。他年仅23岁时便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的师长。1933年12月中旬,在江西黎川团村的战斗中,吴高群因负伤严重,最终在福建建宁因失血过多去世,年仅23岁。
彭绍辉(1906年9月6日—1978年4月25日),湖南湘潭韶山人,年轻时加入了国民革命军,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并加入共产党。早期担任红五军随营学校大队长,后来担任红3军团第1师的团长。在担任少共国际师师长时锦富优,年仅28岁。抗战时期,彭绍辉曾担任八路军第120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新编第358旅旅长,晋西北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曹怀里(1909年11月15日—1998年5月19日),湖南资兴县人,1928年参与湘南起义并上井冈山,随后在红3军担任多个重要职务,曾任红3军的作战科科长、参谋长、代理师长等。担任少共国际师师长时,曹怀里年仅25岁。抗战时期,他在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担任参谋处处长等职务,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冯文彬(1911年—1997年),浙江诸暨县人,1928年加入共青团,次年加入红军,曾担任红4军军部交通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总指挥部交通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务。年仅22岁时,他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委,并后续担任了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抗战期间,冯文彬担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冯文彬历任团中央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务。
肖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江西赣州市人,1928年加入共青团,曾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红四军营政治教导员等职。肖华在17岁时便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委,后来逐步晋升为红一军团组织部长、红2师政治委员等职务。在抗战时期,他担任了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并最终成为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肖华曾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
罗华明(1915年—1943年),江西吉水人,1930年加入共产党,曾任红一方面军团政委。在18岁时,他便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治部主任。抗战期间,他在晋察冀军区担任教导团团长。遗憾的是,罗华明在1943年于河北行唐因战斗牺牲,年仅28岁。
张顶生(1914年—1935年),江西兴国县人。16岁时便加入了赤卫队,后加入红军,并在少共国际师成立时被任命为43团团长。他以骁勇善战著称,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不幸的是,张顶生在1935年因长途行军过度劳累患病,不久便因医疗条件有限去世,享年仅21岁。
朱水清(1907年—1980年),湖南岳阳人,早年加入湘军,后参加湘南起义并上井冈山。成为少共国际师红44团团长,并参加了长征。解放战争中,朱水清在中原突围中负重伤,退回后线。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安排到焦作工学院担任政治教员。
卢子美(1898年—1985年),河南沈丘人,早年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加入共产党,并在红军第五军团任团长。解放后,他多次探望老战友,最终在1982年被认定为“在乡红军团长”,享受了红军待遇。
少共国际师,在1934年时更名为红15师,并且参与了长征。长征后,由于损失惨重,红15师被解散,编入其他部队。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1955年的授衔中,少共国际师的17位成员被授予将军军衔,这也足以见证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队伍,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发布于: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