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是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我国盐碱地面积很大,类型复杂,全国各类盐碱土地总面积达148700万亩小麦策略,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00 多个城市,其中盐渍化土壤为55400 万亩,残余盐渍化土壤为67300万亩,潜在盐渍化土壤为26 000万亩。
图片
盐碱地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出苗率在70%—80%;重盐碱地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两者中间部分就是中度盐碱地。三类盐碱地还可按pH值划分为: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土壤表层含盐量超过0.6 %时,大多数植物已不能生长。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超过1.0 %时,只有一些特殊适应于盐土的植物才能生长。盐碱地改良治理和开发利用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盐碱地的存在直接威胁到了农作物的种植和土地的利用,造成了农业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从而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盐碱地的治理和利用,以加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
我们关注盐碱地,不应该只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很珍贵的土地资源,因为有许多生物包括植物,包括微生物,都可以适应这一环境。
1.盐碱土的成因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耕作管理的不当: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2.盐碱土的危害
盐碱土壤是一种以碱性危害为主的低产土壤,它与盐渍土都是受可溶性盐类浸渍而成的。盐碱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作物、林木和牧草的生存条件变坏,表现在:
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由于土壤盐碱化,抑制了土壤的生草化过程和土壤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从而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营养条件变差。在排水、洗盐和加大定额灌溉的影响下,土壤氮素损失严重,有机质是土壤磷素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的分解产物能使磷素释放而提高其有效性,盐碱土有机质含量低,速效磷的含量也就低,加之盐碱地pH值高,碳酸钙含量高,土壤中的磷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从而降低了磷的有效性,此外,锌、锰、铁、铜等微量元素也皆因土壤pH高而降低了有效性。
土壤物理性状不良。盐碱化土壤结构差,直径大于0.25mm的水稳性团聚数量少,空隙度低,非毛管孔隙少,粘结性差,保墒能力差,土壤胶体钠含量高,透水性差,土壤胶盐困难,土壤有效水含量低,无效水含量显著增加,供水能力差,春秋地温偏低,土性冷凉,影响作物及时播种和幼苗生长,夏季地温偏高,加速了地表蒸发和积盐。
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盐碱的抑制。固氮菌、硝化菌很少,活性差,因而土壤中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微弱。
盐碱对植物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盐土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可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从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使植物根系及种子发芽时不能从土壤吸收足够的水分,甚至还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
伤害植物组织。土壤含盐量过高,尤其在干旱季节,盐类集聚表土会对胚轴造成伤害,其伤害能力以碳酸钠、碳酸钾为最大。在高pH值下,还会导致氢氧根离子对植物的直接伤害。有的植物体内集聚过多的盐,而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阻碍,从而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物的积聚,造成细胞中毒。
影响植物正常营养吸收。由于钠离子的竞争,使植物对钾、磷和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磷的转移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影响植物的气孔关闭。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小麦策略,气孔保卫细胞内的淀粉形成受到阻碍,致使细胞不能关闭,因此植物容易干旱枯萎。
总之,土地盐碱化不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而且祸及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缺苗或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盐碱化是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限制因素。
3.盐碱地的治理
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治理盐碱地的原则是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培肥土壤,主要措施有:
排水。对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灌水洗盐。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种植水稻。因为种植水稻后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土壤中的盐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地的通气、透水和养分状况,有机质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
深耕深松。对盐碱地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
客土压碱。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而使原土壤中的盐碱无法再通过毛管水的作用带到表层土壤中,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合理种植。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农业增产潜力。
相关阅读:盐碱地改良技术汇总介绍
4.盐碱地的利用
我国的盐碱地面积广阔,如果把盐碱地利用起来,能很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给国家带来一块相当可观的收入,所以我们要针对盐碱地的特性大力发展改良利用。
盐碱地种植杂草
杂草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它可以在很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研究盐碱地杂草的利用对于盐碱地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杂草的用途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食用
某些杂草含有许多人体所必需要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比如黄须菜、荠菜、蒲公英、羊角菜等。
图片
黄须菜图片
荠菜(2)药用
盐碱地上的杂草许多可作药用。比如猪毛草能治高血压,苍耳的根富含糖苷,有抗癌作用;菟丝子种子有滋补强壮作用。有些杂草还可以提取土农药代替化学农药,从而降低环境污染。
图片
猪毛草(3)美化环境,减少污染
有些杂草可以当花来美化环境,而杂草还具有吸收部分废气 SO2,能够吸收 CO2 和 O2,能够吸滞烟尘和粉尘,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净化污水等生态作用。
盐碱地种植牧草
对于牧草种植来说,必须根据当地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和草食畜禽现状作出适当的选择,种植牧草一定要因地制宜。牧草不同于野草,牧草种植有一套科学的栽培技术。牧草的播种要比种粮更为精细,在平田整地、土壤墒情、播种深度上要求更严。种植牧草追求的是提高鲜草量,要获取高产,就必须有相对较好的水肥条件。为了夺取牧草的高产和均衡供应,还可采取喜寒性牧草和喜温性草轮作。
盐碱地种植毛刺槐
毛刺槐又名江南槐,是改良盐碱地的良好树种。
图片
毛刺槐(1)毛刺槐的种植方法
毛刺槐的繁殖大多使用刺槐为砧木进行“切接”。在春季发芽前,选择大规格健壮的刺槐,在一定高度进行截剪,将毛刺槐接穗削成楔形插入,皮层对合,用细塑料绳捆扎,套上塑料袋防止水分蒸发,萌芽后揭去。
(2)毛刺槐的用途
毛刺槐花大而美丽,耐寒、耐旱能力强,生长快,耐修剪,萌蘖力强,对烟尘及有毒气体如氟化氢等有较强的抗性。更为突出的是,它的砧木为刺槐,故具有很强抗盐碱的能力,是盐碱地区园林绿化的好树种。
盐碱地种植杨树
图片
杨树在盐碱地上栽植树木可有效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但盐碱地上的树木成活率低,要开发成为树木种植地也必须下大工夫,花大力气,需要有科学的种植和管理。
除了毛刺槐、杨树外,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有种植沙枣、滨柃、白榆、白柳等其他树种,总之要以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环境为基本参考条件。
5.结 论
我国是土壤盐碱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土壤盐碱化问题一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合理地改良和利用盐碱化土壤,就必须研究其规律和特征,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良措施,将这部分可观的后备资源,转变为宝贵的土地资源,为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多做贡献。
文章转自格山生态小麦策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